何洋:以虫为友的丛林旁观者

2023-06-23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何洋,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环境艺术系,后赴英国UCL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继续深造,是国内小有名气的鞘翅目昆虫野外观察者,具有二十余年野外观察、采集、研究经验,对国内外300余个锹形虫主产地展开细致研究,足迹遍布中国南方各个省份、东南亚、欧洲、南北美洲等地。多年致力于中国锹形虫新种的探索,已发现并命名新种3个,中国新纪录10余个。

此外,以杭州西湖西南群山为例,就人类建设活动对自然栖息地内昆虫种群演替造成的影响展开了长达15年的深入持续研究。

目前在职于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研究院担任项目负责人。

缘起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万事皆可修行,而何洋选择了昆虫,进行了一场别样的自然修行之旅,展开了自己一段段的探索,踏遍群山,丰富人生。

走上对昆虫的热爱,法布尔的《昆虫记》与达尔文都对何洋产生了启迪。1995年,何洋采集到了人生中第一只锹形虫,被这种美丽的生物深深地吸引,从此开始了标本收藏之旅。1997年开始参加蝴蝶甲虫类社团活动,并开始对杭州地区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性探索。1998年完成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第一次考察。之后,中国云南、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都留下了他探索昆虫的足迹。

作为一名昆虫爱好者,何洋将自己的爱好做到了相当专业的程度,不仅在藏东雅鲁藏布江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完成从云南屏边至林芝一线的昆虫多样性调研并拍摄大量珍贵资料,还在2011年作为定种人,合发新种锹形虫:朗氏深山锹形虫(Lucanus Iangi),2012年发现并以自己名字命名新种:何氏小小刀锹形虫、何氏细赤锹形虫。

左:何氏细赤锹形虫 右:何氏小小刀锹形虫

对于除了专业之外的昆虫、生态知识,何洋会通过信件、与专家学者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其实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我们曾用MSN及信件方式与欧洲、日本、台湾的昆虫专家、爱好者保持沟通,尽管效率比较低,但依然可以学到很多。我们需要有比较明确的感兴趣的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大量阅读,一些书籍、论文的作者会留下联系方式,就去请教。然后一般经常采集的爱好者,一些学者也乐于指导交流,因此就建立比较深厚的友谊。后来互联网比较普及,有一个搜狐论坛,里面有个昆虫社群,我们还去搜索国外社群进行交流。2000年左右,又出现一个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可谓是中国昆虫爱好者集聚的航空母舰,一度繁荣,当时就从中获取大量信息。之后也有幸与朋友发表一些文章,我们都留下了联系方式,也陆陆续续有些台湾、日本学者找过来进行交流。”

标本收集与昆虫艺术品

万物有灵且皆美,对于如何将昆虫的美感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何洋认为“主要是利用昆虫极大的丰富性,他的形态、色彩、质感,为艺术设计带来无限可能。此外,其本身作为一种再加工的素材,也可用于雕塑、拼贴画当中。”

生境的保护与探索

生态与我们生活的景观、建筑都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景观设计来保护生态呢?

对此,何洋说道:

目前我们追求的绿量、蓄积率等机械指标并非衡量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唯一标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极其复杂的内在联系,视觉上的郁郁葱葱也可能只是一片鸟兽罕见的寂静之林。目前,中国的景观营造依然是造景思维为主导,追求意境与绿量,完全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推进的方案设计,泛园林化、公园化的景观规划设计思维无限蔓延至真山真水之间,使得自然演替的区域被无限挤压,这值得警醒。事实证明,园林化的景观营造手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方,我们也大可不必设计并管养所有地方,需要适当的留白并让生态系统自我做功,自我塑造自然本来的面貌。因此我们在营造让人赏心悦目的宜人环境的同时,需要尽量的为乡土生态系统的运行提供空间,在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对场地进行充分的生态敏感度分析,以及对各个生境斑块进行系统性研究,划定一些不被干扰的生态保育单元,并充分尊重场地上的一草一木,使得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能够与人的栖居环境平行共存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者,何洋会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生态保护昆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计观念。

同时,为了保护生境与生物多样性,一些昆虫如果在野外碰到千万别去打搅他们,因为很稀少珍贵甚至是保护动物。面对一些非研究者,对昆虫没有深入了解,在野外碰见昆虫很可能会因为不知情而误伤,面对这种情况,何洋认为“在野外,应该养成摄影记录的好习惯,而不是触碰或打搅他们,甚至将他们收集起来带回家。某些感兴趣或在研究的类群也应该做到采集有度,避免无差别的捕捉。除了科考研究需要之外,尽量避免对母虫的采集和打搅。事实上昆虫繁殖能力较强,采集个别公虫作为标本对种群影响不会很大,只要减少对母虫的干扰,基本不对其种群数量造成影响。此外,作为工程设计工作者,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自然栖息地的留存,避免对自然山林的过度干扰。”

在2013年,何洋曾赴英国留学,并探索了昆虫鞘翅几丁质及双层结构在建筑上运用的可能性。何洋介绍道:“探索昆虫鞘翅几丁质及双层结构在建筑上运用的可能性,目前能够被真正应用的是工业领域,如轻质抗震构造、在一些壳体结构上已经有所应用,该结构能够很好的平衡自重、抗摔、抗压等性能,但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这只是一种探索。”

对于昆虫爱好者,何洋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见解:

对于专业研究的学者,毕竟我只是爱好者,不了解不敢发表意见。于爱好者而言,希望关注昆虫的全生命周期,试着欣赏并接受不同阶段的昆虫之美,将兴趣点放在记录、探索上,而非是捕捉或占有。”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