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而流长的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为维持或强化社会秩序,并使其和谐,各种礼仪活动应运而生。我们将行礼之时所用的规范化器具称之为“礼器”。近日,一批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正在良渚博物院展出。它们跨越了数千年光阴,静静述说着青铜时代的中原故事,以及中原与南方自古以来的文化情缘。这些来自河南、浙江、福建三地的多家文博单位的100多件文物珍宝,既是对文献典籍所记载的关于古代礼乐制度的物证或注解,更可看作是一部用考古材料书写的三代之《礼记》。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展览以时间线为串联,分“光华初现”“事神致福”“礼乐华章”三个主单元,展示了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制形成、发展、成熟的全过程。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周围乃至更远的区域分布着若干各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不同的文化要素逐渐汇聚中原,并与自身文化不断融合,最终发展成为第一个地域性王权国家——夏王朝。夏代早期,礼器多为陶制的酒器和食器,相对于日常生活用器,造型更规整、制作亦精美。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青铜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被夏代统治阶层赋予了象征权力与地位的特殊内涵。青铜礼器自陶礼器脱胎而出,在礼制文化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到了晚期则出现了青铜酒器和食器为基本组合的礼器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真正迈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也开启了以青铜礼器为表征、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先河。商代的青铜礼器因其高超的铸造工艺,数量巨大且丰富的品类、繁复而神秘的装饰纹样,在古代青铜文明世界独树一帜,堪称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西周王朝吸取商王朝覆灭的历史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孙臣民不能酗酒,在此背景下,商代流行的酒器组合逐步减少,鼎、簋等食器的核心地位愈加凸显,大小相似的成列器物开始流行,并出现了不少新器类。铜器装饰由繁复的满身花纹向简洁明快的条带状花纹演变,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新面貌。进入东周,列国崛起、群雄争霸,历史进入百家争鸣的新阶段,人文主义思潮亦空前活跃,青铜礼器的使用开始摆脱传统礼制的束缚,从而出现了以僭越为主要表征的“礼崩乐坏”现象。青铜铸造工艺及装饰风格则呈现出丰富多姿的发展态势,这便是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第二座高峰。虽然在东周时期发生过所谓“礼崩乐坏”阶段,蔚为大观的西周礼乐文明并未因此而中断,而是成为真正影响此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事实上,中原王朝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与周边四方的联系千丝万缕,不曾间断。中原地区出土的原始瓷器大部分可能源自钱塘江流域,少量与浙东、闽北等地区相关。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透过这些展品,我们不难想象,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发展为江河汇流的波澜壮阔的进程,感受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体会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脉和文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