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中国制笔之乡”“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围巾之乡”……多个“国字头”名号,都是曾经授予桐庐的殊荣。
桐庐,曾经因制笔、针织、箱包等传统产业闻名遐迩,传统产业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60%以上。而如今,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也在60%以上。 这样的转变,桐庐花了不到20年。特别是近两年来,这些新兴产业保持了每年近20%的增长,预计今年年底,桐庐将诞生三个百亿级产业。桐庐的产业赛道“换血”已初见成效:最新的半年经济数据出炉,桐庐GDP增速8.4%,位列杭州市第二。我们不禁发出疑问,桐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如何实现的?传统产业重镇如何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一场必然要来的变革时代在变革中前行,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企业和产品的竞争,更是产业链的竞争。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不仅是摆在市场主体面前的问题,也是桐庐面临的战略转型需要。“过去四十年,桐庐承接了不少低附加值产品的订单,主要以制笔和针织为主,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加工地。而如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地区能否把握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尤为重要。”在一次政企座谈会上,桐庐县主要负责人表示。新一轮产业变革下,谁先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谁就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如何找准发展方向,打造自身优势?桐庐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一来,让“老树发新枝”,对以针织业、制笔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二来,让“新芽成大树”,顺应时代,把握发展机遇,瞄准新兴产业赛道,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动能转换的“加速器”,桐庐的布局由来已久。进入21世纪之后,桐庐先后确立“工业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强县”“强产兴县”等发展战略。传统产业方面,以针织、制笔两大民生产业为基础,形成上下游配套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加工地;新兴产业方面,于2010年开始吸引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落户桐庐经济开发区,先后打造出智慧安防小镇、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磁性材料产业园。2022年“新春第一会”上,《桐庐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出台,进一步优化未来发展战略,将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和快递物流定位为桐庐的“四大优势产业”,产业赛道逐渐清晰。如今,桐庐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刚刚出炉的上半年全县经济数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7.9%,远远高于全部规上工业。新赛道从何而来?如果细细梳理就会发现,桐庐的产业新赛道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根据其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作出的战略决策。桐庐位于杭州近郊,是“融杭第一线”,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地理上,在西部区县(市)中最靠近杭州主城区;产业布局上,也积极融入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桐庐的区位优势很好地承接了杭州主城区的制造业外溢。以视觉智能产业为例,2015年杭州海康威视电子有限公司桐庐制造基地建成投产。随后5年时间里,里德通信、源展电子等20家数字安防产业链配套企业相继扎根桐庐,目前桐庐视觉智能产业营收已突破百亿元。磁性材料产业也是一样。2004年,作为磁性材料龙头企业的杭州智见控股来到桐庐,随后成立子公司象限科技。如今,象限科技成为桐庐县磁性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桐庐经济开发区已累计集聚磁性材料企业23家,其中规模企业11家,亿元企业5家,产值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桐庐的投资创业环境是吸引外来创业团队的‘磁铁’。”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毅说。新能源产业则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得益于富春江丰富的水资源,桐庐建设了大大小小多个水力发电厂(站)和配套的水工机械厂,形成了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随后,国企改制,民营水电企业也逐渐涌现。2008年,桐庐的水电产业产值达26亿元,相关企业达70家,被授予“中国水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称号。2022年,在“双碳”背景下,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紧张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相关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位于桐庐的艾罗能源脱颖而出,这家主攻光储智慧能源产品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公司,营业收入突破45亿元。2022年,全县新能源产业产值首破80亿元,同时吉利科技年产12GWh动力电池项目落户桐庐,至2025年桐庐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突破250亿元。在产业布局初期,一家企业的落地,或许是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而产业“磁场”集聚则更多要靠区域借助经济或行政手段,破除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在桐庐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桐庐提出“优资兴业、聚人兴城、强产兴县”三大战略。其中,产业是重中之重,桐庐把产业、城市、资源、人才几大要素作为整体系统谋划。首先,就是通过主平台整合提升,为产业集聚破除空间障碍。2022年初,桐庐将富春江科技城、富春未来城、富春山健康城等平台和园区进行整合,做大做强开发区主平台,空间拓展了近三倍。 “空间重构后,我们根据产业规划,提升产业园区能级,根据产业精准招引企业。”桐庐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骆宝丞告诉记者,开发区创新采用“租赁+招商”模式,根据产业特色需求,为落地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办公、生产制造空间。目前,开发区亩均税收实现大幅跃升,对全县经济的贡献度超过了75%。其次,桐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产业集聚“强磁场”。为了激发产业发展动能,桐庐相继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向新兴产业倾斜。同时,桐庐助推体制机制“拆墙松绑”,深化“一件事”服务集成,重构准入准营“一业一办”流程标准,项目落地“快人一步”。以投资75亿元的吉利动力电池项目为例,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1个月,24小时内就完成了施工图审和“五证齐发”,预计今年年底可实现部分生产线投产。效果显而易见。到今年年底,桐庐将有望诞生视觉智能、新能源、快递物流相关产业三大百亿级产业链。如何更进一步?产业的发展,大多会经历由点成链,由产业链到产业生态的集聚。产业赛道已然清晰,如何做大做强?战略,指引行动方向。在桐庐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桐庐部署新的“作战图”,明确深入实施“优资兴业、聚人兴城、强产兴县”战略,打造十个方面标志性成果。其中,着墨最多的无疑是“强产”。桐庐提出要加快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视觉智能、新能源、磁性材料、快递物流等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视觉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内领先的磁性材料、省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制造业高地。关键一招就是系统推动“平台、产业、企业、项目、环境”发展,通过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领军型“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集群发展,建设高端化“产业生态圈”。在桐庐经济开发区的磁性材料产业园区,一家园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产品的配套,50%-60%可在园区内实现。从原材料加工到半成品、成品制造,都可在园区及周边地区解决。“园区内企业的合作配套如果达到较高水平,自然就会吸引到相关上下游企业。”桐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桐庐将按照特色产业体系分工,着力打造“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的产业链生态圈,形成大中小企业功能配套、链式融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桐庐要以优化区域承载平台,聚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增长极。作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主要承载平台,桐庐县经济开发区已经完成“空间重塑”。如今,摆在开发区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优化布局、增强“一区多园”产业集聚能力。上半年,开发区落地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9个,其中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吉利新能源动力电池研究总院项目落地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未来,桐庐将按照“开发区+科创投公司”融合管理发展模式,提升园区规划治理效能,以“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桐庐将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融杭融圈发展,推动城市定位从浙江西部山区县向杭州近郊新城迭代升级。当前,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明年9月,桐庐的孩子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就读“学军班”。杭州市首个医共体整体托管项目——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正式签约,办医模式和功能定位迎来全面升级,为桐庐及周边地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均衡、普惠的医疗健康服务。桐庐县7月1日起实行的《桐庐县融杭强城高速公路通行费补贴实施办法(试行)》中,为了鼓励来桐投资置业、就业、旅游,设置了特定对象的高速免费。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桐庐调研时,作出了“发展块状经济必须在‘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上下功夫”的重要指示。如今,桐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发展实践赋予“十六字”新的内涵。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链经济,再到如今的产业生态经济,桐庐不断从“八八战略”中找到过河的“船”和“桥”,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激发高质量、差异化、跨越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