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很常见,但用竹子编的二维码你见过吗?关键是这个二维码还真能扫出来,更神奇的是一扫就可以参与亚运线上火炬传递!在距离杭州50多公里的德清新市古镇里,有一位78岁的马大伯,是湖州市级非遗项目“新市马氏竹编技艺”的传承人。最近一段时间,在一众箩筐、簸箕、篮子等竹编作品中,马大伯用竹子编的“亚运套装”火了,成了古镇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原来,为了喜迎亚运,马大伯用竹子编了红艳艳的“杭州亚运”四个大字,还用竹子编出了亚运吉祥物和数字火炬手,栩栩如生很是形象,最令人惊讶的是一个亚运线上火炬传递的二维码,还真能扫出来。很多人感慨:没想到逛个古镇竟然还摇身一变成了亚运数字火炬手!非遗传承人做竹编60多年马大伯,名叫马吉林,生在一个竹篾世家,祖父马有宝曾在新市镇开过“马生记店”,主要做竹篮、蚕匾等生活用具和农具。新市镇史还有记载呢,马氏发明的“新市篮”因美观且经久耐用,而深受大家的赞扬。马大伯10多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马孝泉学做竹编,15岁随着父亲走南闯北,18岁之后就能独立外出走村串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竹篮、竹筐、蚕匾等生活用具几乎家家都是刚需。马大伯农忙的时候在田里干活,农闲时做竹编手艺。虽然后来进厂工作了,但竹编这门手艺没有放弃,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亲朋好友编一些器具,退休后的他重拾竹篾继续做他的竹编,2019年新市马氏竹编还入选了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个传统但不守旧的匠人,马大伯这些年在不断学习,竹编的锯、剖、劈、抽、刮、削、磨、染、编、扎、绕、缚的每道工序,他都力求精益求精。“就拿这个竹篾来说,是要纯手工削制的,没有用机器,全凭手感。”马大伯说,正因如此,大冬天干活,也不戴手套。现在的马氏竹编编织图案多样,还有“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让人很难想象。马大伯并不会写字,但他心灵手巧,观察力很强、模仿能力也很厉害,把不同颜色的竹篾片当成自己手中的毛笔,让传统手工竹编与精细的工艺品相结合,既美观又有格调。说起来,从马大伯的祖父开始,传到他这一辈是第三代。这些年,马大伯每天念叨的就是自己的这门传统手艺没有人接班,好在女儿、儿子一直在学习,虽然手艺目前还不能和马大伯相比,但假以时日,马大伯相信他们一定可以,而且他的外孙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到外孙这一代,那就是第五代了。”马大伯伸出一只手,很自豪。古镇掀起亚运线上火炬传递热潮新市古镇,是一个千年小镇,居民们临河建屋,傍桥而市,典型的江南风情,这些年也发展成了旅游胜地。马大伯小店就在古镇里,店里各种竹编作品琳琅满目,就像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大多是展示,有部分也可以出售。小店的后面,马大伯还租了一个房子当工作室,日常每天的生活都在小镇里。“竹子编的,真的假的?这个二维码真能扫出来啊?”最近正值暑假,小镇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都很好奇马大伯的创意和手艺,马大伯总会热情地介绍,扫码就能参与亚运线上火炬传递了。9月份,杭州亚运会就要来了,“家门口的盛大赛事,一定要支持啊。”马大伯说,德清也有亚运比赛,地理信息小镇三人篮球馆和德清体育中心体育馆分别承担着亚运会三人篮球和排球小组赛比赛项目。所以,亚运吉祥物、数字火炬手的这些图案,以及杭州亚运的字,他自己都编得很熟练了,子女建议说这段时间正是线上火炬传递的时候,再加一个二维码吧。为了确保用竹子编出来的二维码能够真的扫出来,马大伯也是仔细研究二维码的布局。尽管这样,第一次编好之后扫码也不是很顺畅,只能再编一个,竹篾太厚太薄都不行,而且横竖都要对齐,不能有一丁点的差错。事实上,这不是马大伯第一次用竹子编二维码,小店里面用来收钱的支付宝收钱码,就是用竹子编的。“最开始的时候,看到有人用木头刻出了一个二维码,还能扫出来,当时就想他都可以,那我也一定能行”。“最初的这个收款码,那可是编坏了好几个,最后才终于成功了。”马大伯说,现在新市古镇上的众多小店,别人的收钱码都是打印出来的图片,而他的是竹编二维码,很多游客付钱之前都会反复和他确认,扫这个真的能行?曾有人看到他这个二维码,还花钱让他用竹子编了一个自己的专属二维码留念。“这门传统竹编手艺不可或缺,老祖宗的技艺不能丢。”如今,传承与创新成为马大伯的一种责任与使命,一心一意做竹编成为了生活的全部。马大伯很开心,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展示杭州乃至整个浙江文化的舞台,当非遗遇上亚运,传统文化也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