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封神》热映之时——再读奇书《封神演义》

2023-08-04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暑期档,正在热映的《封神》赚足了大众眼球。

作为电影原著,《封神演义》本来就是文学史上相当奇特的一部著作。它讲述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转折。根据真实发生于三千年前的殷商之变改编的小说,一个庞大的神仙图谱就此营造。

这个图谱里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意味?真正的武王伐纣又是怎么回事?它适合被影视改编吗?今天我们怎样来读这一部奇书?

“封神榜”是个大IP

《封神演义》的成书,是在明代,和《西游记》差不多同时。也和《西游记》一样,作者的身份到现在也很难确认,一般认为是许仲琳或陆西星。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故事流传的时间太长了。至少在宋元的时候,就出现了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以后又有《列国志传》的文本演绎,民间流传更是难以追溯。

《封神演义》最终集腋成裘,脱胎而出。

全书共一百回,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为历史背景,讲述了神仙下凡站队“打架”的故事。

到明清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封神榜”是个大IP了。

小说一经刊刻,便备受书坊主的青睐,各种翻刻层出不穷,流行程度不逊于《西游记》。除了小说,它还成为了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宠儿”,“火烧琵琶精”“三霄计摆黄河阵”好戏连台。后世对《封神演义》的续写和仿写亦是接连不断。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官宦文士,多多少少都能说出一点《封神演义》中的桥段来。

但是,它从来没被列入俗称的几大名著里。到了现在,更成为一本很少有人不知道,却又很少有人会读完的书。

原因也很简单,就比《西游记》吧,它的文学性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哪吒”“杨戬”“姜子牙”“申公豹”这些名字倒是如雷贯耳,但《封神演义》的具体情节,实在乏善可陈。远不如《西游记》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等经典段落那么深入人心了。

《封神演义》里,充满了大量重复的冲锋破阵情节、贫瘠的人物内心刻画、扁平的人物形象塑造。

难怪鲁迅批评说:“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

“二流的文笔,一流的设定”,这是众多读者对《封神演义》给出的评价。

这个一流的设定,就是“封神榜”。

谁定了“封神榜”

《封神演义》中创造出的神谱,描述了各个神仙的师承关系,人物定位,阵营分属等,硬生生把流传在民间的零散神话演绎成了完整的结构。

在《封神演义》的神话体系中,世界被分为“仙界”和“人界”,他们根据修为被划分为圣、仙、神、人四个级别。

为什么要封神?归根结底,是由于天庭人才短缺。

无论是圣还是仙,日常生活都比较逍遥,专心修炼。相比之下,神位于仙之下一级,而且只有在死后才能成为神,负责在天庭中管理天上地下的事务。

小说中,哪吒打死龙王之子,龙王敖广赴天庭告状,竟被哪吒在天宫门前殴打了一番,还揭了龙鳞,足见天庭管理之混乱。为此,元始天尊与其他教主商定了“封神榜”,分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填补天庭的职位空缺。

这些神大部分来自各处名山洞府修炼的散仙,也包括人间的功臣猛将。所谓封神,其实就是天庭的一次大型“员工招聘”;封神也并非是当逍遥的云中仙,而是在天庭中“打卡”的“上班族”。

还有一个前提,被封神者必须在封神榜开启之前死去。因此,这三百六十五人在被商定上榜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未来的死亡。

如何决定封神名单?神仙们将目光转向人间。

人间正值商朝末期,纣王残暴无道、荒淫无度,题诗侮辱了女娲。元始天尊掐指一算,料到殷商不久必定会覆灭,遂命令弟子下凡帮助西岐灭商。

这样一来,自己的十二仙首得以在战争中渡劫,被杀的一方也能封神,从而解决天庭人员的缺口问题,堪称一举两得。这就是封神的来龙去脉。

小说实际上将商周之战戏说成了“神仙打架”,殷周之争成了阐教和截教这两大虚构团体之间的斗法。

但在传播过程,“封神”这一概念本身,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这些具体的行动。它让中国神话变得体系化,成为了中国神话的集大成者。

姜子牙这个人

在这场武王伐纣的大战中,各种神魔精怪,或具千里眼,或具顺风耳,或能肉翅飞行,或能随意土遁,或有七十二变,还有十绝阵、红沙阵、诛仙阵各种阵法,显得光怪陆离,奇幻无比。

虽然文学性不足,但各种脑洞大开的法术和法宝赋予了人物奇异的色彩。许多经典的人物脱颖而出,他们或仁厚、或叛逆,兼具人性和神性,给予了后世足够的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

这里面有不少人物其实是“穿越”的。学者早就考证过,像李靖、杨戬、哪吒等,他们的原型都在唐宋之际。

不过,姜子牙可是真实的商周时期的大人物。作为《封神演义》的第一主人公,他贯穿在整部小说中。

《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了姜尚率兵参加牧野之战的情形:“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可见,在历史上,姜子牙骁勇善战、领军有方。

第十五回“昆仑山子牙下山”,姜子牙首次出场,受师命下山,承负起扶商灭周的使命,小说的结局也以姜子牙给三界八部的众神封神而告终。

在电影《封神》中,由演员黄渤饰演的姜子牙充满市井气息、幽默诙谐,与观众传统认知里仙风道骨、斩将封神的智者形象不同,引起争议不断。

其实,《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确实有一段落魄时期,甚至“白首牢骚类野人”。姜子牙卖过笊篱(用竹子编织的厨具)、面粉、酒肉,挑担子把肩头都压肿了,几次做生意都血本无归。所以,姜子牙也可以是带着浓重烟火气的市井老人形象。

著有《封神演义考论》的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李亦辉认为,较之前代,《封神演义》的作者尽力剔除了之前姜子牙形象中的机智乃至狡诈的成分,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仁厚长者的形象。他说,书中,姜子牙的仁厚主要表现在尊师重道、不恋富贵,有情有义、知恩图报,济世情怀、解人之危,忠厚仁义、慈悲为怀等方面。这是与传统的强者逻辑完全不同的观念。

也许作者认为“作为一个顺应天意民心、阐扬人间正道的代表人物,其本身应该是一个道德上的完善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宋明时期强调人伦道德的时代特征,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的一次深深呼应。

殷商之变如何变

纣王和妲己,是《封神演义》中最被读者津津乐道的一组人物。

在原著里,九尾妖狐受女娲之命蛊惑纣王,助纣为虐。纣王的昏庸和残暴,大都出于妲己的诱惑。

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陶磊教授说,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于遥远,很难精确地重现,但在仅存的历史记录中,能推测出纣王的能力和才智其实非常突出,没有昏庸到“惟妇言是用”,被妲己左右的地步。孔子的学生子贡当年就讲过,“君子恶居下流”。纣可能没有那么坏,有成王败寇的因素在起作用。

至于把历史的重要演变归因为“红颜祸水”,显然是太过简单粗暴了。

《左传》中说,“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指的就是亡国的三位“妖姬”:夏朝妹喜、商朝妲己、周朝褒姒。今天我们再看这些史料,会觉得三朝红颜祸国的经过惊人地相似,不免令人疑心有为亡国真正缘由挡刀脱罪之嫌。

在经典的历史叙述中,李亦辉认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解读。

殷周鼎革所树立的政权转移范式,文、武、周公所开创的礼乐文明,以及王道仁政的政权合理性,这些都蕴含在武王伐纣的故事里。

陶磊教授则强调,殷周之变,本质上是不同文化精神文明的交替演进。商在东,周在西。从宇宙观,到国家模式,再到礼,以及宗法制度,东西方都表现出不同的内涵。

在去年相当引人注目的、李硕所著的《翦商》中,复原了一场场骇人听闻的商朝人祭仪式。牧野之战后,周朝将殷商的血祭文化废止抹去,拆分商人族群,分封各种诸侯国。由此,殷周之变,逐渐完成了文明的过渡。

影视剧的偏爱

《封神演义》被改编过多次,如1990年内地版《封神榜》、2001年香港TVB版《封神榜》电视剧,再到近几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电影。

“封神榜”年年开榜,但这次《封神》三部曲的规模,远远超过以往的历次改编。

导演乌尔善表示:“从电影创作的角度,《封神》有最好的创作题材,它兼具神仙、法术的奇幻色彩和动作、战争的史诗级场景。”

除了越来越工业化的电影投入,在各种改编中,我们其实都可以读到不同演绎中的时代意味。

《封神演义》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天命论”,一切都由天注定了。

哪吒不小心射杀了石矶娘娘的碧云童子,石矶找太乙真人理论,太乙真人却以“天数”敷衍石矶:童子被误杀,主人要认命,不能追究。

就连姜子牙下山,也是受元始天尊所派:“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姜子牙苦修四十年,却成不了仙。“天命”这个不可违抗的铁律让人觉得小说内核无情而苍凉。

而近年来影视作品中对《封神演义》的改编,恰恰集中在了对于“天命”的反击上。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一句著名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火爆全网。在电影《封神》中,姜子牙也是心系苍生,主动请命下山。

“封神榜”由凡人掌握,让人成为了故事的核心。借用学者李天飞先生的话说:“这次政权扩容的策划者是成道的高级仙人,执行者却是一位凡人姜子牙。如果把仙人视为人类修行的最高成果的话,这似乎告诉我们,人类开始试图介入世界秩序的维护,不再做匍匐于天神威严下的奴仆了。”

雄心勃勃的电影《封神》,想将这奇特瑰丽的中国神话全景式地呈现在大银幕上。虽然一下子还达不到“封神”的地步,但这种尝试不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期待的吗?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