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立秋过后,杭城的气温忽上忽下,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持续走低是主旋律,随之而来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进入到高发季,尤其要警惕“冷血杀手”——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
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心内科侯建文主治医师提醒,季节更替,室内外温差持续改变,人体血管骤然收缩或舒张,再加上早晨血压偏高,运动导致心跳加快,很容易造成心梗、脑血栓等疾病,一旦呼吸、心跳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有五六分钟。而且,一般来说,心梗的典型症状是“心痛”,或者说“胸痛”,但也有通过身体其他部位不适体现出来的不典型症状,如消化道症状中的腹泻。入秋后频繁拉肚子,就诊后查出心梗上周,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急诊室来了一位“肠胃炎”患者,55岁的陆先生(化名),就医时面色苍白,说话困难。据了解,两天前,陆先生就有腹泻的症状,一天好几次,以为是吃坏了东西,患了肠胃炎,于是就按照常规方式吃了治疗肠胃的药物,丝毫未见好转。那天起床后不久,他出现了腹痛、呕吐、腹泻的症状,接连去了好几次厕所后,开始头晕、出汗、乏力,呼吸困难,家人见状,紧急将他送医。接诊的医生发现,陆先生的脸色苍白,略带青灰色,根据经验认为这不是一般的肠胃炎,随后的心电图等各项检查显示,他的心跳低于正常人,而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这两项判断心梗标志物的指标远超正常人几十倍。侯建文参与会诊,诊断陆先生为急性下壁心梗,经过紧急冠脉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手术后,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而在进一步地分析后,医生认为,患有多年高血压的陆先生之前就已经有末端小血管闭塞,只是很难发现,这次“肠胃炎”其实是心梗发作,但因为不是胸痛等典型的临床症状,而被他所忽视。“幸好送医及时,否则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不过这种情况要避免二次心肌梗死,今后要加强防范。”侯建文提醒患者,后期要戒烟限酒,按时吃药控制血压,做好心梗的预防工作。不典型症状增多,高危人群要注意分辨侯建文介绍,以胃肠道不适为首发表现症状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因为下壁中有一条传入神经跟胃肠道共用。在所有心梗病人中,有10%-20%表现为肠胃炎、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其他不典型的症状甚至表现为牙齿疼、喉咙痛。这些疼痛往往是发作性的,劳累、情绪激动后发作,休息后缓解,一般来说,医生建议上至下颌,下至脐部区域的发作性疼痛最好及时就诊,以排除心脏方面的疾病。侯建文表示,目前,临床上不典型心梗发生比例大大增加,也由于其表现不够典型,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常常会被病人及家属忽略,导致误诊甚至失去抢救时机。除了消化道的相关疾病症状,还有牙痛、头痛、咽喉痛、上肢或后背疼痛等。建议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的患者,以及肥胖人群和老年人,如出现上腹疼痛、牙痛以及原因不明的不适时,要想到急性心梗的可能,赶紧到正规医院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季节交替变换,注意家庭血压监测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心梗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为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内壁上的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堆积,形成斑块,狭窄血管,使血管阻塞,从而引起心梗。据悉,在夏秋变换时节,人体的血压最不好控制。研究表明,在室外温度大于5℃时,气温每降低10℃,收缩压平均会升高6.2mmHg,秋冬季要比夏春季高大约5-10mmHg,且秋冬季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要比夏季高40%左右。健康人血压呈现出季节性波动,总体还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减弱、血管顺应性降低,血压神经-体液调节能力下降,因此血压波动更加明显,更容易受到温度等因素影响,这些患者在冬季发生心梗、脑卒中的风险相较其他季节增加几倍以上。侯建文建议,高血压人群在季节交替时,尤其要注意自我监测及血压管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家庭血压监测,在就诊时如实向医生表达日常血压变化,有助于医生进行后续的用药调整。另外,要注意遵医嘱规律服药,切忌擅自停药或自行调整降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