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脱发、畏寒肢冷…… 这些都是体“虚”表现每日商报讯 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从早到晚无精打采,气候稍冷就手脚冰冷……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变大,很多“脆皮”当代人都进入了“身体虚”的状态。身体发虚,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不利于自身健康。常说的“虚”到底是什么?又如何增强体质,告别恼人的虚证?浙江省中医院肾病科主治中医师范桢亮为您答疑解惑。五脏虚证表现各异,影响身体健康今年40岁的马女士(化名)被乏力、脱发、腰酸、头晕等症状困扰4年有余,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六味地黄丸和滋补中药也服用了一大堆,但效果一直不佳,忍无可忍的她来到范桢亮的门诊寻求帮助。范桢亮通过询问病史、把脉、观察舌苔等方式诊断马女士为虚劳,肾精亏虚,之前吃的滋补药剂药力不够,故症状始终无法缓解。范桢亮为其加大补肾药物用量,同时叮嘱她调整作息,及时复诊。服药两周后,马女士感觉乏力有所减轻,睡眠状态也好了不少;一个月后,困扰她4年多的脱发、腰酸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马女士感慨,从未感觉身体如此轻松。为什么“虚”对人体的影响那么大?范桢亮介绍,中医认为,“虚”指代的是身体机能的下降或精神状态的虚弱。由于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受损程度的不同及所影响脏腑的差异,虚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主要涉及气虚证、血虚证、阴虚、阳虚四个方面。除此以外,虚证还包括了脏腑虚证。《黄帝内经》中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意思是说,五脏中的精微物质需要充盈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功能。因此,五脏更易发虚证。因为脏腑各自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不同,都有其特定的症状表现。脾虚:脾主运化,脾虚证是指脾气不足,不能正常地推动食物和水的运化,常表现为腹胀、少气懒言、大便清稀、畏寒肢冷等。肝虚:肝主疏泄和藏血,主要表现在肝血虚和肝阴虚。肝血虚常见症状为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唇淡白等;肝阴虚是指肝阴不足,虚热得以内生,阴阳不能相互制约后出现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表现。心虚:心主血脉,主藏神,心的虚证常见气血阴阳的虚。主要症状为气短胸闷、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唇舌青紫等。肺虚:肺主气,司呼吸。肺虚主要体现在肺对气机(人体内气的运动叫做气机)调节的失常,人体表现为咳喘无力、面色淡白、干咳无痰、舌红少津等。肾虚:肾主藏精,主水,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肾虚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眩晕耳鸣、畏寒肢冷,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等。“月牙”关系人体气血,还需以医生诊断为主虚证体现在身体的方方面面,对人体影响很大。范桢亮表示,常有人会看手指甲上的“月牙”来辨别自身的机体情况。“中医认为,月牙的大小和颜色可以反映身体的气血状况,这种‘自辨’方式有一定的作用。若某些手指上的月牙消失了,中医会根据消失的位置,联合经络的循行分布与其他症状来判断身体的状况。同时,‘月牙’的形状变化也被视为健康状况的一种外在表现。”但范桢亮强调,“月牙”的表现并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若出现身体异常,不妨到医院请中医把把脉,辨证施治,以此来进行针对性调养。冬季“藏精”正当时,如何调养看这里小雪时节,天气渐寒。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所以范桢亮建议大家冬季要养护好肾脏,把精气潜藏起来,才能协助机体抵制寒邪的侵袭。“冬季养生重在保养肾精,潜藏阳气。若冬不藏精,机体防御能力下降,邪气内伏,至春阳气发越,则为温病。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者,在冬季则易发病或病情加重。”冬季养好身,增强抵抗力,范桢亮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理和进补:“调养肾脏多用补法,又因‘黑入肾’,冬天适宜多进补黑色的食物,例如黑芝麻、黑桑葚、黑枸杞、黑木耳、黑豆、乌鸡等。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补肾的药材来炖汤,例如巴戟天炖猪尾巴汤,搭配核桃、枸杞子、山萸肉、龙眼肉、大枣等,美味又滋补。除此之外,还应保证足够的休息,冬季应早睡晚起,顺应日照时间的变化,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养藏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