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郑诗怡 杭州市星澜小学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4年,曾获拱墅区“运河赛课节”二等奖“老师,他刚刚用铅笔戳我!”“老师,他刚刚把我撞倒了,也不跟我道歉!”“老师,他拿了我的橡皮不肯还我!”“老师,他先打我的!”作为执教低段孩子的一线教师,我们日常耳畔环绕的就是这些琐碎而激动的声音,脑袋每天就像临近煮沸的提壶,嗡嗡嗡地仿佛下一秒就要爆炸,一个没忍住就会化身“霸王龙”。“你们先给我站好!一个一个来!”作为孩子们的“县太爷”,免不了一场场地升堂,一次次地审判,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孩子们分清对错,让过错方郑重地道歉,严厉地告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师不希望看到下一次。”看着噘着嘴不服气的孩子,强压住火气,我不禁放大声音“听到了没有!不准打架!”转眼俩孩子就又嬉玩在一起,让老师又好气又好笑。然而,不出一天,这些纠缠不清的“冤家”就会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把所有的刺朝向对方,揪着对方的领子,嘴巴里念叨着的还是那几句话“他先的!”“我没有!”瞪着对方的红眼睛下一秒就投向我,指望着大人来查明“真相”审一审对错。时间一久,冲突无穷无尽,烦不胜烦,稍有不慎,还会被当事人反指为“不公平”。心累吗?累啊。应该管吗?必须的吧!有用吗?好像没用……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对待这些“刺猬”一样的孩子们呢?一、不可过于较真这个年级的孩子心中想得最多的都是自己,相处的时候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对于一些小摩擦,作为大人不应过度干涉,甚至不需要带着孩子去辨清对错。如果过于在意每一次碰撞摩擦,上纲上线强调道歉,孩子一旦依赖于老师的“审判”,在下一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下意识地依求大人来,甚至激化矛盾。在这种长久的保护环境下,孩子就会像一只刺猬一样,斤斤计较,稍微一碰撞,就缩起身子,竖起全身的刺扎向对方。何捷老师在他的书里说:“很多事件中的意外只是儿童纯真天性的体现,又在贸然的情况下用不合适的语言甚至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要好好认识儿童,学会读懂孩子的语言。二、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不较真不代表不干涉,和孩子们沟通时,要告诉他正确表达感受的方式。正确的做法是先让孩子坐下来,询问之前定规矩:谁都不说别人的情况,只说自己在这件事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还可以假设,说说如果怎么做,结果会怎么样。“孩童之间的争吵,真相重要吗?有的时候,孩童之间本来就没有对错纠葛,我们非要查个水落石出,定出个你错我对,才让孩子无邪的心灵有了阴影。”所谓真相,也早就是过去式。很多时候,我们都只顾着自己说,一味让小孩听,左耳进右耳出,孩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和成长。尝试多给孩子说话或者表达的机会,很可能说着说着,问题就不在了。三、不要让大家成为刺猬这里的大家既有孩子也有老师和家长。我们都知道,发脾气,是会传染的。当为了控制所谓的纪律问题怒气冲天地吼叫时,现场的孩子们,也会受到躁动的情绪环境的影响。人际交往协调能力是每一个孩子内在的潜能。他们不仅是在和同学交往,也是在和老师家长的交往中学习。用各种严酷的规矩灌溉出来的孩子仿佛生活在终年彻骨寒冷的精神牢笼中,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善与爱严实地包裹起来,回避和外界的交流,或者用错误的方式解决人际交往困境。在这种长久的模仿下,孩子就会成为一只一直刺向别人的刺猬。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人际交往性格,或强势,或柔弱,或隐忍,或坦诚,他们天性向往同伴向往团体,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相信他们天性中的善与爱和努力协调人际关系的本能,撤掉那层粗简的保护罩,让大人的权威远离孩子的自然交往,成为一个好典范、好榜样,以自我的馨香给予孩子熏陶。只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目睹过礼貌和修养,就会得到精神的滋养,以豁达之心面对生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这种尊重和信任的影响是彼此渗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