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十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结果,全国共有103人获此殊荣。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肿瘤外科专家程向东在列。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旨在表彰在卫生健康系统作出突出贡献、创造出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入选专家是卫生健康系统的优秀代表,为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杭州日报讯 手术台上,切除患者的胃部肿瘤后,医生用手术剪精巧地将残缺的胃修剪出一个管状和两个尖角,然后仔细缝合,术后的残胃形状看起来像一只长颈鹿……一针一线穿引,一管一角修剪,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肿瘤外科专家程向东的操作行云流水,娴熟从容。
2016年,程向东创造性地提出了近端胃切除的“Giraffe(长颈鹿)重建术”,有效改变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的境况,反流发生率仅1%,造福了无数患者。
作为医者,程向东在胃癌早筛、手术治疗等多领域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作为管理者,他将创新驱动作为医院发展的第一动力。程向东说:“高质量的创新,就是要解决患者的需求,最大程度提升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Giraffe(长颈鹿)重建术”造福无数患者
胃癌治疗创新术式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赞同
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找到生存时间长、生活质量好的最佳平衡方案,这是程向东多年工作的准绳,遇到传统治疗走不通的病例,程向东都以创新破题。
他自主设计新型“Kissing式胰肠吻合术”,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和消化道出血率低于2%;创新开展胃癌手术中多个部位的淋巴结清扫,提高手术根治率,降低后续复发风险;开创性提出经腹进胸胃食管接合部进行肿瘤手术,医生手术视野更清晰,患者伤口更小……这些创新手术方法通过专项培训班推广,让更多医生学习掌握,造福了更多患者。
随着全民肿瘤筛查意识提升,越来越多早期胃癌被发现,程向东一直在思考:如何既能切除肿瘤,又能保留胃功能,让患者的治疗获益最大化?以早期贲门癌为例,贲门癌是发生在食管和胃连接处的恶性肿瘤,原先这类肿瘤的治疗是全胃切除,虽能达到治疗效果,但患者失去了胃,之后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后来发展为部分胃切除,但患者术后容易产生反流。患者往往不能平躺,一躺下,胃部的食物就会反流而上,生活质量很差,后续可能还要切除残胃。
“国内外外科专家提出了很多抗反流办法,但有的手术操作较为繁琐,不利于推行,有的手术方式反流疗效不确切。”2016年夏天,程向东去宁波奉化出差,在路上,手术灵感突至,“切除近端胃后,可以在残胃上端保留一个管状胃,连接食管,同时用残胃重新做一个新的缓冲弯口,这样食物反流能得到有效遏制。”
兴奋之余,程向东赶紧拿起纸笔画下手术草图。“手术后的胃部形状看起来像一只长颈鹿,所以后来这个术式名就叫‘Giraffe(长颈鹿)重建术’。”如今,这一术式已推广到国内多个肿瘤中心,反流发生率仅为1%。在今年的国际胃癌大会上,程向东带领胃癌团队与国际同行分享了这一创新术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同。
程向东认为,对医生、学科和医院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据了解,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目前胃癌手术五年生存率达到60.3%。在引领全球胃癌治疗规范的日本,这一数据是60.1%。
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了20.2个月
聚焦转化治疗为胃癌晚期患者赢得生机
程向东在胃癌外科领域已深耕20多年,接诊过很多晚期胃癌患者,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国早期胃癌患者占比不到20%,手术仍然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但也有一部分胃癌患者,一经确诊就已经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
近20年来,国内肿瘤治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以前手术、化疗等单一治疗模式,迈入精准治疗时代,程向东说:“我们医生要有更多的办法去帮助患者赢得生机。”
早在2006年,程向东就开始聚焦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前沿理念和新方法,希望通过多种手段的内科治疗,帮助晚期胃癌患者降期(减低癌细胞活性,防止癌细胞进一步向远处转移,从而降低肿瘤临床分期),以获得手术干预机会。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程向东和团队收获了很多经典案例,转化治疗让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
其中,胃癌卵巢转移的患者预后,是这些年程向东和团队关注的焦点之一,他说:“胃癌卵巢转移是一种特殊的转移模式,由于卵巢的结构特殊,存在着药物屏障,整体治疗效果差,这类患者都以年轻女性为主,中位生存时间仅7至14个月。”
为此,程向东提出对胃癌卵巢转移患者采取三步治疗法——先进行腹腔镜探查,将卵巢等病灶切除;然后进行全身化疗和局部的腹腔化疗;最后进行手术。
这一治疗模式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程向东还牵头全国40余家中心、80余位专家共同编制了《胃癌卵巢转移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极大地推动了胃癌卵巢转移的规范化治疗。
浙江省肿瘤医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以往胃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仅10个月,但如果能通过转化治疗并手术成功,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延长到了30.2个月。
在全球首次证明舌象能用于胃癌筛查诊断
创新数字化应用让癌症诊疗发展“提速”
坐在机器前伸出舌头,让机器里的闪光灯分别对着舌头“咔嚓”一下,就完成了一次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胃有没有罹患癌症风险,通过观察舌头就能判断,这件在过去不可思议的事,如今已变成现实。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到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不低于46.6%。程向东说:“提升生存率的重要一环是早筛。传统胃癌筛查的主要手段是胃镜,不仅对医疗设备和人员的要求多、成本高,还需要侵入患者体内,很多患者害怕做胃镜。而利用常规血液肿瘤指标的筛查方法,检出率不高,也很难识别早期患者。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便捷精准的胃癌早筛方式。”
在工作中,程向东发现中医理论提到舌诊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他和研究团队收集了346例初诊胃癌和343例非胃癌患者的舌诊,应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初步发现舌象可以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与筛查。
随后,程向东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全球首次证明舌象可以用于胃癌的筛查和诊断,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的子刊《电子临床医学》。程向东说:“这是第一次用现代科学方法来阐明中医舌诊理论的科学性,为舌象在恶性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目前,团队还自主研发了“便携式舌象采集分析仪”,申请了相关专利8项,正在推动其转化应用。
数字化时代,程向东团队以数字化“加速”肿瘤筛查和诊疗步伐,牵头组建了基于AI的胃癌单病种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收集了3万多例患者诊疗过程的信息,包含检验、影像、组织病理、分子病理、超声、内镜等多模块多组学信息。这些数据进行了脱敏处理后,我们就可以展开相关研究,如某种药对病人是否有效、有无意义,某种治疗手段是否影响病人预后等。对巨量数据进行分析后,还可以了解全省肿瘤流行病学情况,给政府部门制定医疗政策提供充分依据。”
“沉睡”的数据被唤醒后,已在科研上发挥大效用。今年以来,程向东团队已先后有三篇基于数据库挖掘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
目前,浙江省肿瘤医院正处在从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肿瘤中心快速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程向东充满信心地说:“创新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方能以创新成果回应人民之需,回答时代之问。”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