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国友人慕名而来、近百人自发跟随!杭州17岁高中生火出圈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7-27 09:39:38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炎炎夏日,去博物馆看展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最近,杭州有一场关于敦煌的主题展览特别火。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吸引了数万观众前来观展,哪怕是工作日,人潮也络绎不绝。

展出人气持续走高,可这几天“出圈”的却是其中一位志愿者。

许多人或许刷到过这样一条视频:一位身穿志愿者背心的短发女生,正用流利的英语口语讲解敦煌展品背后的故事。她发音标准,表达流畅,大气还不怯场,令人眼前一亮。

如果她是专业讲解,或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那这一幕并不稀奇。可一问她的年纪,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这个姑娘儿,‘到门’的!” (到门:杭州方言“赞的” )

中文接地气,英文讲故事

她用双语讲解征服观众

10点25分,杨可非准时出现在丝绸博物馆的服装厅大厅,穿着咖啡色志愿者外套,左肩挂着麦克风。等候听讲解的观众越聚越多,她害羞地低下头。

杨可非就是刚刚提到的短发女生。她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今年17岁,这是她成为讲解志愿者的第14天。

10点30分一到,她挥手示意观众们跟随她前行。“在我们左手边的是阳关,右手边是玉门关。这‘两关’大家都在古诗里念到过,它们也是丝绸之路上最有名的关隘……”这个上午,她排到的是中文讲解的班次。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杨可非带领观众穿梭于展厅之中,洋洋洒洒地讲解每一件重点文物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意义。她喜欢用比喻的方式,尽可能把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比如提到为什么丝绸之路上会发掘出很多货币,其中一些甚至成为通用货币,她会举例:“就像欧洲也分为许多国家,为了方便交流,大家会想出创造一些通用货币……”一边讲述,她还会留意大部分观众是否看过讲解的展品,并适时移步到下个环节。

起初展览并没有安排英文讲解。后来杨可非发现观众中有不少老外,听语速飞快的中文相当吃力,于是她向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意见,并主动要求担当英文讲解员。

她的英语底子好,尤其是语感和口语不错,反应也快。几次讲解下来,她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老实说,英文和中文的讲解区别特别大。许多诗词我们熟记于心,但直译给外国人效果不好,所以我索性多挑一些故事性强的讲给外国观众听。”她说,“用故事的形式讲敦煌,我发现特别能打动他们。”

自报家门希望做一名志愿者

机缘巧合和“敦煌”结缘

无论是观众,还是同为志愿者的大学生哥哥姐姐,都觉得杨可非成熟得不像一个高中生。正是这样的反差感,让许多人对她刮目相看。

一位才结束高二学习的学生,怎么会成为敦煌展出的志愿讲解员呢?

缘由说起来其实有些误打误撞。去年暑假,杨可非独自跑到丝绸博物馆,自报家门希望做一名志愿者。可那会儿博物馆没什么展出,工作人员见她这么热情,就问她有没有兴趣在博物馆内的儿童馆教英语。杨可非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并在那边教了一个暑假的英语。

转眼来到今年暑假,博物馆工作人员好心提醒:“今年我们有个特别好的敦煌展”。她依旧想也没想,直接赶过来报名。

策展方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笑眯眯看着这位高中女生,告诉她要做这场展出的讲解志愿者,需要有一定的敦煌知识储备量才能胜任。

这个年纪的少年,浑身上下充满用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劲在目标面前,又化成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她先听了专家讲解的两场导览,又在网上反复看敦煌展的解说回放,一条条记录下笔记,没事就掏出来回忆,回家后继续恶补敦煌和丝绸之路相关知识。这场展出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无垠的敦煌世界值得去探究。

后来,杨可非为策展方和博物馆工作人员做了一场讲解。这算是对讲解志愿者们的一次上岗前测试,她的表现也征服了现场的所有人。

就这样,在一群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和宁波诺丁汉大学生中间,出现了一位个头不高,文文静静,喜欢金州勇士队库里的高中生志愿者。这位年纪最小的志愿者小妹妹,也是最优秀的讲解员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讲,敦煌文化又因此多了一位年轻的忠实爱好者。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