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大附院院长张邢炜教授聊房颤的治疗
张邢炜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主任、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现任美国心脏病学院资深委员(FACC)、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心血管康复联盟执行主席、浙江省心血管病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公共卫生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胸痛中心联盟常务委员、杭州市胸痛中心联盟主席、杭州市医学会胸痛分会主任委员、杭州市拱墅区心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会长。
曾获中国医师奖、浙江省优秀医师奖、杭州市“十佳医卫青年”、杭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杭州市青年英才、杭州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浙江省151人才、杭州市131人才、杭州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擅长各种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治,实施浙江省首例左心耳(三维重建)封堵术,国际首例运用左心耳3D打印模型术前体外评估及模拟手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造影术、支架植入术、冠脉内高频旋磨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肾动脉支架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偏头痛、外周血管支架术以及冠脉内超声术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主持各类课题25项,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收录19篇,专著7本。多次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杭州市临床医疗成果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杭州市科学技术奖、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医院管理软科学技术成果奖等奖项。
正常情况下,一个正常人每分钟心跳60-100次,且节律齐整。一旦心跳的节律或者快慢出了问题,就是心律失常。
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也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心律失常。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不规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房颤会带来两大危害,一是脑卒中(中风)的风险大大增加。血栓脱落造成的脑中风,大部分由房颤造成;二是房颤发作会使得心脏逐渐增大,心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心衰。
房颤最主要的治疗目的就是改善症状、预防中风,让房颤尽可能不发作,避免因房颤影响心功能以及带来中风风险。
今天,我们邀请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邢炜教授和大家聊聊房颤的话题。
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
哪种更严重?
人的心脏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房颤即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一次,便是完成一次“收缩-舒张”的过程,而当心房没法按照规则节律跳动,跳动频率过快,是正常情况下的好几倍时,心房无法完成正常的“收缩-舒张”,只能以颤抖的方式进行跳动,这就是房颤。
按照最广的范畴,房颤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一周以内,一般48小时以内可以自行终止)和持续性房颤(不停发作,一般至少持续1周以上,不能自然终止)两种。
一般来说,持续性房颤更容易形成血栓,但是相对不容易掉落,阵发性房颤则正好相反。为什么呢?如果是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时形成了血栓,心房颤动,突然又恢复了正常的窦性心律,心脏一收缩,可能就会让血栓掉下来。
事实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总是在不断深入的,最早认为阵发性房颤发生中风的概率低,后来认为阵发性房颤发生中风的概率高,再后来认为两者的概率相差不大。其实,无论概率高或者低,总是在中线的附近徘徊,只不过一种更容易产生血栓,另一种产生血栓后更容易掉落。不管是哪一种,血栓掉到脑子里,就是大问题。
我在临床上见过太多对房颤不以为然或者不够重视的患者,一旦出现问题,结果往往很令人遗憾。
曾经有一对夫妻到我的门诊,妻子陪着有房颤问题的丈夫来咨询。丈夫60岁,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经过评估,我认为他中风的可能性不小,建议住院进一步检查,有必要则考虑手术治疗。妻子不信,反驳我说她丈夫明明好好的,能吃能睡能工作。我告诉他们,这种毛病就是这样,可能前一分钟还好好的,后一分钟人就倒在了地上。好说歹说,夫妻俩总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坚持只要开药回去吃,不住院检查,也坚决不考虑任何手术。
几个月后,我到病房查房,路过监护室,被一位女士叫住了,让我去看看她丈夫。我走过去一看,一位男士躺在病床上,处于昏迷状态,查看过病历——诊断为大面积脑梗,人已经彻底瘫痪。交流了几句,我想起来,正是当初那对夫妻。
“张院长,赶紧给我们做手术吧!”我很遗憾地告诉她,原先建议他们做的就是预防性的手术,现在已经中风,做手术已经没有意义了。而且,根据这位患者的病情来看,治疗起来非常困难,也许余生都要躺在床上度过。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