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江文化节里的张家港“三维IP”

文章来源:苏州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0-21 09:08:16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金秋十月,张家港。一年一度的长江文化节第20次如约而至。

  长江文化节,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伴随着港城建设日新月异,伴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实现了长江保护、文化繁荣和城市发展的三位一体,锻造出一个内涵不断升华、载体持续更新、供给日益多元的城市品牌“三维IP”。

  在城市宣推已经进入“IP竞合”的新时代,长江文化节如何打造好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平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的重要项目和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华文化品牌,是时代之问。张家港给出了新的答案。

  长江文化节,是一种文化展示场景;

  长江文化节,更是一个经济发展平台;

  长江文化节,因此成为张家港城市标识中个性鲜明的主色块。

  大江滔滔,不舍昼夜,沧海一瞬。

  新锐城市,优秀品牌,赫然在目。

  “小城”与“盛典”的价值共情

  长江文化节有什么?

  长江文化节怎会在张家港?

  长江文化节给张家港带来什么?

  ——“曲唱新时代”开幕式演出、“江海奇幻游——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开放式博物馆特展、“折叠黄泗浦”考古遗址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翻开今年的长江文化节活动安排表,5大板块共22项内容,精彩纷呈更创意满满。

  ——2004年,张家港创新性地举办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此后多年,这座江边小城携手联动长江流域沿线城市,构筑沿江城市联动对话、交流碰撞的共享共建空间,打破了长江文化地域和艺术种类之间的隔阂,雪域文化、巴渝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等灿烂辉煌的流域文化齐聚港城,开启了文化互鉴、发展共赢的崭新篇章。

  ——今天,长江文化节已从当初的区域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成长为长江流域最亮眼的文化盛典之一。2021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导推动节庆升格,共同主办长江文化节,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前沿阵地。

  江边小城张家港,找准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又一个“小”与“大”的共情,完成了又一次从小到大到强的嬗变。

  事实上,张家港在文化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一度遭遇“瓶颈”。尽管这里坐拥东山村遗址、黄泗浦遗址两大“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有河阳山歌、金村庙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由常熟和江阴各划出一部分土地组成的张家港毕竟时间太短,至今也不过短短60年。

  城市文化个性定位如何明确?文化资源空间如何拓展?文化品牌如何打造?这些都是年轻的张家港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张家港清本溯源地梳理自身文化脉络,孜孜以求地寻找拓展文化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时,目光投向了血脉相依的文化母体——长江。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也赋予了张家港全新的时代使命。一座城市与一个时代的命运交响,奏响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崭新乐章。作为啜饮母亲河水长大的长江儿女,张家港人亲历了工业化浪潮和城市化进程对长江生态文明发展所提出的新挑战,体悟着长江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大课题,由深爱而引发的强烈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发扬“张家港精神”,率先吹响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号角。

  ——依然是“张家港精神”。

  “出”与“进”的空间共鸣

  “办文化”这件事,在张家港一度受限于空间,江滩浩渺,天地沙鸥,似乎不知文化为何物。

  但放眼历史长河,张家港办文化的最大优势,恰恰在于江尾海头这片空间。

  在张家港博物馆“江海万里行——黄泗浦遗址精品文物展”的入口处,一张巨大的航海图绘出了鉴真和尚从黄泗浦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以及日本遣唐使漂洋过海来到长安的路线图。

  走出去是开放的勇气,引进来是包容的格局——千年之前的伟大航路与千年之后的长江文化节有着跨越时空的文化空间共鸣。

  长江文化节的视野,是6300公里长的长江全流域——青藏的雄浑、巴蜀的瑰丽、荆湘的豪迈、吴越的秀丽,在这片江海回荡的天地间汇聚、碰撞、交融,奏响一曲神奇的“长江之歌”。

  20年来,来自沿江13省、区、市的戏剧团、艺术团、文化馆等200多个单位在张家港同台献艺,互相观摩、互相借鉴,让长江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互相交融;推出“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摄长江”“看长江”“赞长江”“说长江”“咏长江”等“长江颂”系列主题活动;定期举办长江文化高层论坛,交替举办长江流域戏剧家协会座谈会、群众文化学会专题研讨会,承办“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扬子江诗学奖、文学评论奖、“诗歌里的城”朗诵会……

  长江文化节为张家港本地特色文化提供了走出去的舞台。河阳文化、暨阳文化、沙上文化、香山文化等地方特色品牌竞相绽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名城、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小戏小品之乡、中国宝卷之乡、中国吴歌之乡等成功创建,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空间。

  长江文化节开放融合的文化气质,来自于张家港共建共享的办节理念。

  20年以来,长江文化节已举办各类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180多项,将长江流域戏剧节精品展演、小戏小品展演、江苏省“梅花奖”艺术精品等送到学校、送进社区、搬到各区镇基层文化中心,线上线下共吸引超5亿人次参与到节庆当中。

  今年即将举办的“未来非遗:公共民俗学中的社会参与”展,不仅有当代艺术家和张家港本土非遗传承人/手艺人的充分合作,更有200多名张家港市民共同参与艺术创作。这样三方合作的方式,将使所有参与者在活动中形成碰撞与对话,实现了展览“以艺术家为中心”向“以普通市民为中心”的转变。

  6000多公里的长江头尾,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纵横,长江、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港城奏响了完美和声。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剑峰说,张家港瞄准“文化的盛宴、群众的节日”这一定位,坚持文化润民、文化惠民,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长江、江南与“最文化”的场景共建

  长江文化节的成功,来自于持续提升的认知内涵和精益求精的空间刻画,也来自于与时俱进的场景构思。从规律而言,一个优秀的城市IP,在认知、空间和场景三个维度的价值创造,应该是和谐而且统一的,通过长江文化节,张家港用20年完成了关于自己城市空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伟大叙事。

  戴上VR眼镜,穿越时空,来到隋唐时期的黄泗浦,跟着数字导游“细娘”开启一段奇妙的文明探源之旅;打开“大唐国际港”沉浸式剧本杀,亲身体验发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动人故事……作为今年长江文化节的重头戏,“江海奇幻游”开放式博物馆特展让人倍感期待。“江海奇幻游”开放式博物馆特展以黄泗浦生态公园广阔的空间作为展厅,以“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通过室内沉浸式光影展览、户外先锋艺术装置等进行展示,从而让广大观众了解地处江尾海头的张家港在“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中所扮演的“锚点”角色。

  从成立全国首个长江文化博物馆,打造展示、保护、传承、研究长江文化的重要阵地,到创新举办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促进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再到推出“考古里的长江文明”和“未来非遗”品牌,打造考古遗址元宇宙项目——“折叠黄泗浦”,长江文化节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出圈出彩。

  ——这是“最文化”的展示新场景。

  长江文化节一路走来,没有淹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而是常办常新,踏浪前行,这是一座城市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显性表达,更是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的时代旋律中,如今的长江文化节更承担着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建设的新使命。

  苏州自古通江达海,因水而兴。张家港、常熟、太仓沿江三市共有约158公里的长江岸线。为做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建设,苏州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按照全市域突出江南水乡的总体编制思路,聚焦江海交汇入海门户、长江下游文明起源、江南水乡千年文脉、对外交流重要节点等独特优势,重点打造张家港湾—双山岛、黄泗浦、福山、常熟古城等核心展示园。

  与之相呼应,位于江尾海头的张家港也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考卷上积极作答。

  作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已入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家港段先导示范工程。张家港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韩冰青介绍,目前《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未来将打造成为以“文化+生态”为特色,兼具城市中央活力区、休闲游憩区功能的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推动张家港城市转型发展的文化地标和绿色引擎。

  ——这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新场景。

  “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优秀案例,黄泗浦遗址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有序推进,东山村遗址保护与展示设施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进入设计方案深化阶段,永兴村“江愁田园综合体”江景客栈正式开业,江南长江文化走廊完成建设……随着2023年长江文化节的启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的画卷上又添“最江南”的一笔。举办“艺韵流芳”长江流域小剧场艺术季暨江南小剧场金秋曲艺演出季;开展“江南好”江南丝竹新国风乐集演出,策划“守望长江”长江流域国风市集系列活动;发布“水韵江苏”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长江百景”遴选成果和“长江春色图”大型画卷……

  ——这是江南文化的繁荣新场景。

  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表示,长江文化节生动阐释长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张家港还将持续发力,将其打造为彰显“最江南”厚重品格的有力支撑,展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苏报记者 高岩 杨天笑 杨溢 陈梦娇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