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于吉人、副主任高原带领团队为罹患胃肠道间质瘤的李先生(化名)进行空肠部分切除手术,以这场没有硝烟的对决打开了肿瘤的“持久战”的序幕。22年来,李先生虽历经两次大手术,却依旧没有打垮他对生活的信心。而且多年来在靶向药物的帮助下,他的肿瘤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
吃饭有点“犯恶心”
没想到是恶性肿瘤
2001年,当时李先生只有39岁,夏季酷暑难当,他晚饭胃口不佳,就随便吃了点凉菜、冷饮。没想到1个小时后,他开始恶心、呕吐、腹泻,起初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但之后一段时间腹泻、呕吐一直反反复复纠缠着李先生,他的左上腹也开始出现了肿块。
之后李先生辗转杭城多家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最终被诊断为“小肠间质瘤”,且肿瘤大小为13.5cm。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李先生一时间很难接受,担忧不已。
“胃肠道间质瘤现在比较常见,但在20多年前算是罕见的疾病,当时也没有特定的药物治疗,只能选择定期复查。”于吉人介绍,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肿瘤中比较特殊的成员,发病率为1-2/10万,主要是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及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小肠间质瘤的总体发病率不高,但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道间质瘤,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20%-30%,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体。
术后三年肿瘤复发
所幸等来了靶向药
于吉人表示,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包含食道、胃、小肠、结直肠等,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梗阻等症状,恶性概率较高,部分患者首次确诊已有转移。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案。
在对李先生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评估后,于吉人、高原带领手术团队为他进行了首次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手术,过程中肿瘤被全部切除干净,李先生的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不久后便顺利出院了。
可就当李先生的生活恢复往日平静后仅三年,2004年年初,肿瘤却再复发了。“当时复查时发现肿瘤短时间内又长到了9.6cm,并且腹膜肿瘤侵犯胰尾及左肾,可能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手术难度大大增加。”正当于吉人团队研究治疗方案时,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药物恰好问世,给李先生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经过专家们的综合考虑,最终决定先进行靶向药物治疗,服药4个月后,患者复发肿瘤明显缩小至4.3cm,满足手术条件,于是于吉人、高原团队再次为李先生进行了第二次手术。
“身体生了病,但心理不能生病。”目前李先生已经坚持服药22年。对于他来说,虽然历经两次大手术,甚至需要长期服药,但他依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预防胃肠道间质瘤
这些要点要牢记
胃肠道间质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威胁着人民身体健康,因此预防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我们会根据确诊患者的大小、部位、有无转移等因素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没有发生转移、肿瘤分级为低危的患者,手术切除后部分可实现根治,对发生转移或肿瘤中高危的患者来说,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靶向治疗。”高原说。
此外,高原介绍,胃肠道间质瘤对人体发出的早期“肿瘤信号”并不明显,肿瘤较小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高风险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极易发生复发或转移,发生率可高达40%-90%,一旦复发或转移,生存时间较短,传统的放疗化疗效果不好,还得依靠靶向治疗甚至手术,才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正确认识、早查早筛、合理治疗是躲开这个“隐形杀手”的关键,具体应做到:
重视日常体检。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高峰年龄在50岁以后,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可每4-5年做一次胃肠镜的检查,高危人群则可以缩短检查的间隔时间。
出现消化道不适及时就诊。当出现大便发黑、便血、腹痛、腹胀、早饱、贫血、腹部包块等症状时,不要拖!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尽早确诊,尽早干预治疗。
饮食起居要注意。戒烟忌酒,少吃腌制食品,拒绝霉变食品, 饮食不可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作息。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