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别样《茅盾传》,讲不尽的茅盾故事

文章来源:潮新闻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1-18 09:16:36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这个冬季,让我们见证一场属于文学的荣耀时刻。

11月16日至11月20日,“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周”系列活动在浙江文学馆(杭州)、乌镇西栅景区茅盾文学奖盛典现场及桐乡市部分镇(街道),三地同步开启。作家见面会、获奖作家签售、获奖作品改编电影放映、文学嘉年华……丰富精彩的活动,将让文学传播各处,让全民参与其中。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浩瀚星河中,根据茅盾生前遗愿和捐赠稿费设立的茅盾文学奖闪烁着独特光芒。在茅盾文学周系列活动开启之际,恰逢茅盾资深研究者钟桂松新作《茅盾传》出版,大量珍贵史料为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此刻重读茅盾的一生,别有一番滋味。

为何钟情写茅盾故事

“写完《茅盾传》最后一个字,忽然发现,时间过得真快……研究茅盾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一些年轻时养成的老习惯也没有改变,看到一点有关茅盾的史料文字,就搜集起来。”在《草草春风又一年》的文章中,钟桂松将自己对茅盾的感情娓娓道来。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钟桂松笔下2.0版《茅盾传》,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便开始研究沈雁冰的他,1996年就出版过《茅盾传》。

40多年前,钟桂松在桐乡偶遇“茅盾”。“可是《茅盾文集》一共10本,县城图书馆只有9本,当时偏偏少了第三卷《子夜》”,这激发了钟桂松的好奇心,试着全国邮购,从上海旧书店淘,从光明日报的新书广告里寻,找和茅盾有关的书籍。

“读了这些书才发现,自己原来对‘名人’茅盾的很多事都不了解。”从此,钟桂松把这名乌镇老乡作为研究对象,在茅盾儿子韦韬的支持下,想方设法和茅盾的亲朋好友取得联系,大量搜集、阅读史料、查档案文献、旧报刊,请教当时茅盾研究专家前辈等,并有了为茅盾写传的想法。

40多年间,从桐乡到杭州,钟桂松经历了数次搬家,那一摞摞与茅盾亲友的往来书信一封没少,“这些都是传记最好的史料。”钟桂松说。

从支离破碎的历史材料中,拼凑起一个个生动画面,还原历史的现场,钟桂松坦言,他写传记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尽可能接近真实。

近20多年来,随着史料的披露和新发现,越“走近”茅盾,钟桂松越觉得茅盾一生中的艰难经历和伟大贡献写不尽,希望能创作出一部不同于自己以往写过的茅盾传记。

伏尔泰有句名言:“写出灵魂的历史。”写人物传记就是搜寻飘逝的灵魂。退休后,钟桂松笑称,之前一直利用“业余的业余时间研究茅盾”,现在没了时间的借口,只能不停搜寻,不停发现过去未涉及的新史料,去充实笔下茅盾的一生。

从2020年到2021年,近两年时间,四十余万文字,三十余幅珍贵照片,一本《茅盾传》带人读懂一代文学巨匠的“为人生” 与“不尽才”。

每一个细节都有出处 

身为同乡,聊起茅盾,眼前的钟桂松每说一句话,连语气词里都带着爱戴敬仰之情。

翻开新作《茅盾传》,却读不出一丝迷弟情结,“我把这份感情隐藏在了文字背后。”钟桂松坦言,崇拜的同时,他对茅盾更多的是敬畏之心,所以他对自己写传设的底线是,书中所言必须有根有据,不戏说不胡说。

就如豆瓣书友的评价,书中虽无浓墨重彩的描写,但以凝炼准确的语言,完整概写了茅盾的一生,条理十分清晰。

钟桂松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茅盾研究的史料缺乏,尤其是茅盾家族的情况,除了回忆录的一些介绍,其他几乎是空白。

这些年,在与茅盾一些亲戚的通信中,许多珍贵史料得以重现,这些都被写进了书中。所以,《茅盾传》所描写的细节,包括生活上的细节,均来自于史料,“每一个细节都有出处”。

比如,茅盾回忆录提到读中学时的“凯叔”,茅盾没有展开,钟桂松在天津找到了“凯叔”的后人,了解到这位和茅盾年纪相仿的“凯叔”,中学毕业后一直在银行工作,抗战胜利后,因公到天津,途中因飞机失事而牺牲的。

还有,茅盾结婚时的情景。

书中写道,虽然茅盾的婚礼是旧式的,但茅盾自己却对婚礼上的礼仪并不在意,亲朋去吃喜酒时,他盘脚坐在床上,很喜欢逗小客人玩。这些场景,都是钟桂松依据茅盾表弟陈瑜清给他的回信中,讲述自己10岁时参加茅盾婚礼的记忆还原出来的,虽然不是大事,却很珍贵。

“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1981年3月14日,病榻上的茅盾让儿子韦韬代笔,写下了这封临终致信。

浙江档案馆里,一份同年4月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党中央关于恢复沈雁冰党籍的决定》一文,这是中共中央对茅盾临终致信的回复。从1921年在上海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至此,革命的茅盾得到了公认。

钟桂松感慨,现在大家都知道茅盾是位革命家,但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史料,一向是薄弱环节。

细节史料的填充,如同骨骼与血肉,将一位立体丰盈的人物形象支棱了起来。在《茅盾传》中,茅盾不仅仅是大师、文学巨匠,也有凡人的性情和苦闷。

钟桂松还把茅盾的生命经验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体现他在时代风云中的选择与浮沉,让人获得对时代的新解释。

还原茅盾文学奖设立场景

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茅盾传》中也提到了它的由来。

1980年9月,茅盾和儿子韦韬就曾经商量此事。当时茅盾曾问韦韬,自己存在银行稿费还有多少?听到韦韬回答有二三十万,茅盾便提出想用这笔钱设立一个文学奖。韦韬当即表示赞成,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茅盾自己是写长篇小说为主的,决定设立一个长篇小说奖。

书中生动刻画并还原了1981年茅盾于病榻前向儿子韦韬口述,设立茅盾文学奖的真实场景。

书中写道:

1981年3月14日,茅盾在医院的病床上,让韦韬拿来纸和笔,想自己动手给中国作家协会写信,报告自己的想法。但是茅盾的手颤抖着,已经无法握笔。于是,韦韬让茅盾躺着,口述,韦韬记录。茅盾同意了……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致最崇高的敬礼!                               

——茅盾 1981年3月14日

茅盾看过韦韬的笔录,签上“茅盾”二字,并嘱咐韦韬,现在不要送出去,将来再送。

纸短情长。

如今,“茅盾文学奖”依然是国内重量级文学奖项,再读这段史实,深有“长叹息以掩涕兮”之感。这一特别“愿望”所饱含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作协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第一任部长的茅盾对文学事业的挚爱深情。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