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梅雨季,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站北社区航运家园小区居民、69岁的陈爱林开始担心,邻居居方正家里会不会再次漏水。他提着一兜鸡蛋、几袋蔬菜,打算上门查看。
近8年来,陈爱林的心里总绷着根弦儿。“老居是患有智力残疾的失独老人,他住2幢、我住8幢,离得近、好帮忙,唠嗑也方便。”
在站北社区,类似的邻里搭子有10多对,他们彼此牵挂、亲如一家。
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曹玉透露:“社区下辖多个老旧小区,不少老人舍不得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城厢,高龄老人独居比例上升较快。前些年,特扶家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的数量甚至占到街道总量的四分之一。”
老人们“不缺钱”,但“缺关心”,如何填补他们的情感缺失成为难题。
考虑到社区工作者人手不足、精力有限,2017年,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党员代表发动、全体居民参与,心相伴志愿服务总队应运而生。“我们优先挖掘与老人们住得相近的楼长、党员或退役军人,实行‘一对多’帮扶模式。”曹玉介绍。
2022年,结合“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心相伴志愿服务总队升级2.0版本:原本“无名”的志愿者们成了社区“红管家”,每名“红管家”以居民小组为单位,联系、服务群众10户左右,实现邻里之间守望相助。
“‘红管家’队伍由30余名退休党员组成,他们都有较多空闲时间。”站北社区工作人员单凌告诉记者,社区提倡邻里搭子们每天见个面,实时了解老人们的身体情况、精神状态的同时,又能就近陪伴与照顾。
居方正的身边,总有陈爱林的身影。“遇到水管漏水、电路故障、生活矛盾等烦心事,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居方正只记住了几个电话号码,其中一个就是陈爱林的。“社区还帮我保管钱财,记录每笔收支明细。”
以“红管家”为纽带,站北社区将居民串联起来,切实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
77岁的吴文娟做事雷厉风行,被居民举荐成为“红管家”,站北新村的3栋楼房是她的“包干区”。“6月初,不少居民向我反映,楼道堆放了垃圾和杂物,影响出行,还有安全隐患。”吴文娟挨家挨户上门说理,一天时间就解决了问题。
“社区居民都是一家人。”无论是遇到楼道脏乱、邻里纠纷,还是特殊困难老人帮扶、五好家庭评选,吴文娟都会穿上社区定制的红马甲,积极参与。
关心关爱高龄独居老人,成为老人们的专属管家、解闷伙伴;共同募资4000余元购买书包、书籍、画笔,认领5个残疾儿童的“微心愿”;长期资助来自困难家庭的8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红管家”的爱心传递,让居民们感受到了珍贵的“邻里情”。
受到感染,周边商户佳福楼大酒店老板夏玲主动联系社区,秉持“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顿饭”的观念,连续7年为孤寡老人张罗爱心年夜饭,让他们共享“家”的味道。“逢年过节,老人的孤独感会倍增,一起吃饭会比较热闹。”夏玲笑说。这些年来,15位老人成了酒店固定食客,从内向脆弱变得阳光健谈。
不久前,居民刘洪英将写有“为民办实事 真情暖人心”的锦旗送到了曹玉手中。“儿子去世、老伴又患有癌症,我缺乏安全感。多亏了‘红管家’及时帮忙解决问题,让我有依靠。”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大合唱’。”曹玉说,“红管家”制度,织密了互帮互助的“邻里圈”,爱流淌在家家户户。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